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条文化胡同。
相传,清朝康熙年间,傅以渐正在朝廷做官,家里人却因修建祠堂和邻家产生了宅基纠纷,于是找到县衙要求地方官给予处理。
地方官闻听此事,前思后想很久,若判傅家有理,会给本地百姓造成一种仗势欺人的感觉;但是如果判邻家有理,又怕得罪傅以渐,所以迟迟没有做出判决。
傅家人急了,便修书一封送到京城,希望傅以渐利用本身的威望,给地方官施加点压力,以便尽快解决此事。然而傅以渐看到来信,马上回信一封:“千里来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家人看罢来信,倍觉惭愧,主动将祠堂墙基退后了三尺。邻居家看了傅家的举动后也深感后悔,主动将墙基退后了三尺,于是形成了这个六尺胡同。
康熙帝南巡时驻跸聊城,闻听老师如此义举,提笔为此胡同写了几个大字“仁义胡同”,现在仁义牌坊上的题字就是康熙的御笔。